國務院總理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培育租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宜居。
“房住不炒”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意味著今年的房地產調控仍將繼續,但調控政策和方向將更加趨于差別化。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2017年全年房地產調控最大的特點是一城一策,甚至一城多策,分類調控是2017年調控的主基調。預計后續還有城市會出現政策調整,過去部分城市的一刀切政策,實際上并不利于市場平穩,預計更多的城市將執行一城多策,調控多樣化。
他表示,2018年將是房地產長效機制建立的關鍵年份,關鍵要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的協調關系。另外必須降低房地產的投資屬性、回歸居住屬性。
相比2017年房地產調控以抑制樓市高燒,降溫房地產市場為主,從四季度開始到2018年,房地產調控將以落地各種政策為主,其中租賃是關鍵的一個環節。
據中原地產統計,截至日前,全國已經有超過10個城市成交租賃類土地成交+供應超過10萬套。
北京、佛山、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珠海、天津、成都、南京等超過10個城市開始租賃土地供應加速模式。
從全國看,累計多城市合計出讓的租賃土地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按照平均60平方米單套計算,可以直接提供租賃房源超過10萬套,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租賃熱點城市。
張大偉認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
全國人大代表、58集團CEO姚勁波4日對媒體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強推動住房租賃制度建設,破除“買房才是安居”的固有觀念,進一步推動“租售并舉”等制度的落實,從政策層面予以保護,逐步使租房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獲得與買房居民同等的待遇,進一步增強承租者的“安全感”。
姚勁波還建議,應進一步放寬承租人租房時的公積金提取限額,并考慮租金抵扣個人所得稅,政府、房地產企業和專業化租賃機構應多方合作,在大型工業園區、商業區周邊增加經濟型公寓,進一步保障勞動者的就業和生活。
今年年初,各地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地政府也紛紛確定了今年租賃住房的建設和籌集目標。
比如,南京保證租賃房供地占住房供地比例達到30%以上。此外,北京在2017年曾宣布,未來5年將供應1000公頃集體土地用于建設租賃住房,這也意味著,在今后4年,北京仍將平均每年供地約200公頃用于建設租賃住房。
從全國租賃城市落地政策看,除了要增加房源供應外,多地也出臺了針對租購同權的政策,增加租房者獲得的權益。全國已經有超過12個省份50個以上城市發布了政策內容。政策落點主要是保護租房者、維護租賃關系穩定。
張大偉認為,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租賃消費,穩定租賃關系,賦予租房者更多的權利,不僅僅是科學住房觀念的一個重要環節,更可以避免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減少非理性購房需求。
近期,租賃住房用地供應又迎來了新的政策利好。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1月15日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這被業界解讀為將為租賃房用地增加新的供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