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開發商不賣房,靠什么賺錢?最近,參與完30多場大中小型房企中期業績說明會后,筆者不禁有此一問。原因無他,一是開發主業增速放緩,天花板壓頂,單純依靠借債擴規模的路越走越窄;二是頭部優等生亦無法逃離利潤下滑窘境,比如萬科13年來首次出現中期凈利下降,需第二 ? 增長曲線修補利潤。
當然,開發商不搞開發,或許就該改名發展商了。
恰恰,在筆者看來,以發展商邏輯發展的時代確實來了。僅靠復制“買地-蓋房-賣房”一錘子買賣那一套行不通了。過去的房地產是一場百米沖刺,借債賣房滾規模可變頭部。未來的房地產則是一場馬拉松,需要發展商的長期主義理念,結合數字化浪潮,創造新生態。
可喜的是,有想法的房企早有準備。三、四年前,房地產行業經歷了一次更名潮。比如,龍湖地產更名龍湖集團,保利地產更名保利發展……背后都是加碼非房開業務,希望擺脫資本市場對開發業務估值低的印象。
幾番嘗試,圍繞房子去拓展多元化業務,成為向發展商轉型的主流思路。比如,商業運營、代建、物管、產業發展等過去開發主業的附屬品,如今都變身“香餑餑”,或者利潤超過主業,或者是子上市平臺。這些,都是馬拉松賽道上的業務,靠長期運營拿穩定現金流。
據克而瑞統計,97%的百強房企均已布局非地產開發業務,重視程度和投入規模都遠勝以往。有些房企更是提出“開發+服務”雙千億元新格局的目標。
不難看出,一是開發這艘大船在慢慢擱淺,正被拆分成專業化更強的許多小船;二是行業進入馬拉松模式,需在業務菜單上增加長期主義菜色,培育高毛利業務,資本市場才能給予回饋;三是存量時代下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升級,商業模式不能落后于需求,在全面競爭時代,房企要 靠服務引擎致勝。
但不變的是創新,低創新商業模式下的激烈競爭才叫作內卷,房企要嘗試擺脫聯想的貿工技路線,選擇華為這條正確而艱難的研發之路,以長期主義站上馬拉松賽道,淬煉永續經營能力,成為居民美好生活的服務商,助力城市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