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凌晨,恒大集團官微發文:8月19日接受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的約談。總結恒大表態的兩條要點,一是保質保量完成樓盤交付;二是全力化解債務風險。
巧合的是,一年前的8月20日,人民銀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北京召開了一場重點房企座談會。主題是,進一步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據稱,恒大正是出席這次座談會的房企之一。座談會開完后,形成了重點房企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圈內稱為“三 道紅線”,在機構眼中則是金融排雷。
時至昨日,“三道紅線”排雷剛好滿周年。哪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于70%、凈負債率不得大于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于1倍。決定的是什么?新增有息負債規模。踩三條線手持紅碼,不得增加;踩一條為黃碼,增速5%;零踩線是綠碼,增速不超15%。
量化資產負債表上的這三項指標,5%的間隔性遞進,看似平靜無波,卻恰如其分地卡住了房企過往規模冒進的喉嚨。某證券機構的一份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20年,以53家上市企業為樣本,“紅碼”公司負債規模復合增速最高達28%。
縱向對比來看,2013年至2018年,地產行業有息負債規模增速為25.3%,這是大中型房企奮斗的黃金時代;而2019年至2020年降至5.5%,不乏扎緊“錢袋子”的威力。有券商分析師預估,2020年以來,地產行業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上限約為7.3%,或降至5.7%。給“借債”套上緊箍咒,重 新分配金融資源、淘汰落后企業,降低系統性風險,這是“三道紅線”的真正威力。
在筆者看來,“三道紅線”確如驚雷,炸醒的是身患“三高”的房企,警示的是仍想依賴“高融資、高負債、高杠桿”來上規模的野心家。據統計,2020年100家上市房企降檔率達40%,綠碼房企已升至29家。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一年,有的房企掌舵人忙著賣項目、分拆物業上市,減緩流動性危機;有的忙著跟金融機構談判,爭取債務展期;有的拿地又退地,時不常的叫財務人員來核算指標;有的干脆全面收縮投資,3000億元規模TOP10成員半年新進貨不足160億元……如此景象,過 去皆不得見。
周年已滿,“三道紅線”給房企惡劣商業模式的演進畫下休止符,讓供給側出現一個淘汰產能過程。虧損、債務危機、利潤率低,會導致新進資本變少,但這是行業出清標志。畢竟,行業低增速前行,不意味著所有房企低增長。
盤點百強房企近一年表現,多年自律的綠檔房企享受好孩子紅利,加快非住宅業務能力圈建設,助力城市換新顏;一度高歌猛進者或被淘汰,或于陣痛中重生,于創新的細分市場尋得一席之地。有進者進,有退者退,倒逼企業自律健康穩健,亦是構建行業良性生態的路徑之一。
短期看,地產行業規模大、利潤薄。未來幾年,地產商要堅持走創新研發之路。規模或許會變小,但利潤恢復到正常水平線,分拆成物業管理、舊改與城市更新、商業運營、產業發展等更多細分領域,共同形成新生態來承接開發巨鯨的經濟體量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