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賣賣賣顯然已經不是個體現象,而代表著一大批有遠見卓識的人開始提前布局,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是被逼無奈之舉。比起李嘉誠,似乎潘石屹對樓市的影響在內地關注度更高。但無論是李嘉誠還是潘石屹或者是其他的大佬,拋售物業對市場的信號遠比實際影響更大。
??6月28日,SOHO中國物業銷薦會召開,會上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宣布了SOHO中國部分物業銷售計劃。SOHO今年計劃將部分在持物業推向大宗交易市場進行銷售,共涉及13個項目,資產總價值約78億元。第一批將推出2萬平方米,涉及5個項目,交易方式為資產交易和股權交易兩種。2016年出售SOHO世紀廣場后,SOHO中國還在2017年分別以35.73億元和50.08億元的價格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出售了位于上海的虹口SOHO和凌空SOHO。
??潘石屹的行為也代表了房地產行業發展的軌跡,也符合投資方向,從潘石屹透露的真相中,不難解讀出,向樓市釋放的幾大信號。
??1、房地產時代不同了,持有大量物業需要轉移風險。
??房地產時代不同了,這是潘石屹說的,實際上,這些年隨著房地產黃金十年的結束,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越來越深入人心,房子回歸居住屬性的呼聲越來越高,之前潘石屹也講過,20年前,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7平米,舒適度不高,因此,房地產是剛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7平米,“這和發達國家的水平一樣”。“到今天為止,無論是住宅地產,養老地產,旅游地產,都不是剛需了”。“到底是房價高了呢,還是國有資產少了呢,還是有泡泡呢?這我不知道,你們去判斷去。”
??所以在這次會上,潘石屹說,“大家都快要忘記我了,所以要有一些交易(動作)。”這個當然是一句調侃的話,真實原因是這樣的,潘石屹表示,“此次出售是因為持有的量太大,在出售完78億元資產以后,將終結散售模式。散售是條辛苦的路,市場還限制,現在時代不同了。”
??不僅僅是商鋪,也包括住宅都在迎來周期拐點,這應該算是潘石屹最真實的想法,也是拋售物業最本能的選擇,是為了進一步優化集團的資產配置,這符合市場預期,也是投資者需要轉移風險的考慮,特別是擁有大量房子的人真的需要提前布局了。
??2、未雨綢繆不會有錯,做個有準備的人。
??不同于其他企業的“賣房求生”,SOHO中國整體的負債水平并不高。很顯然,潘石屹并沒有等到負債高到無法可控時才選擇拋售物業,如果說一些中小房企是被迫賣房求生,而潘石屹更是主動的做好了防范風險。
??3、拋售物業不代表放棄房地產。
??李嘉誠雖然大量拋售,但是他并沒有覺得房地產真的不行了。房地產的一個時代的確過去了,但并非房地產不行了,而是李嘉誠看到一種危機感,但他不會放棄房地產業務。除了他懂得止盈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在防范風險。
??潘石屹同樣是這樣的考量,他只會變賣大量持有的房產從而減輕壓力和防范風險。潘石屹表示,下一步,SOHO中國將有拿地計劃。
??4、一線城市特別是核心地段依然是投資方向。
??此前,我們也經常講,不要看一時的一線城市調整,雖然三四線城市上漲,但是三四線城市與一線城市沒有可比性。可能大城市的上漲空間會有一定的瓶頸期,但是長期來看要安全得多。
??潘石屹表示,在完成這批資產出讓之后,SOHO中國將關注一線城市核心區域土地市場的機會,如果沒有合適的土地,這筆資金將用于償還貸款。他坦言,做房地產地段是最重要。潘石屹還表示很看好北京上海的資產,他認為,下一步錢可能不值錢,SOHO物業會很值錢,未來不會購買物業,會購買地塊建房子。他說,要在一線城市最繁華地方拿地,有地拿地,沒地把銀行的貸款還一還。
??可見,一線城市特別是核心地段依然是他們考慮投資的,作為普通購房者實際上也應該遵循這樣的邏輯。
??過去房地產大漲時代結束了,因為房地產要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過渡,房地產的“發動機”作用在減弱,房地產“穩定器”作用在增強,這就意味著未來房地產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改變。過度追求投資即大賺時代過去了,但是也并不意味著房地產不行了,而是要學會投資,作為剛需可選擇性小一些,但是投資者需要下更大功夫,更需要專業性,更要懂得止盈。(來源:光宇吐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