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借“信用租房”變相綁架金融消費,會給行業亂象埋下伏筆。
“信用免押金”的租房模式漸熱。然而,據媒體報道,一些平臺的“信用免押金”暗藏貓膩,和相關租房平臺合作的不少中介機構均涉及消費分期貸款業務。想要享受“免押金”,消費者必須選擇房租消費分期貸,如此一來所謂給消費者福利成為變相推廣消費分期貸。而據業內人士表示,消費分期貸背后的手續費、服務費、逾期費加起來甚至高于利息本身。
“信用免押金”的租房模式,對租房者而言,真房源、免押金、按月交租最具吸引力。這種為信用好的人直接提供“信用變現”的方式,減輕了租房者資金負擔,還避免了假房源、惡意違約等行業問題。
而被金融消費綁架的“信用租房”,一方面會讓消費者不明就里地掉進“坑”中,也會讓“信用租房”的體驗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相關平臺和中介公司通過消費分期貸款包裝一些金融貸款進去,讓租客的實際支出有所增加,看似是聰明無比,一旦消費者識破或因此受到損失,平臺和中介也終歸是自毀形象;再者,借“信用租房”變相綁架金融消費,也會給行業亂象埋下伏筆。
“信用租房”雖說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在租房交易中引入信用評價體系,已是大勢所趨。今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九部門發布的《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其中就包括搭建政府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平臺,強化住房租賃信用管理。尤其是,信用體系逐漸完備的當下,“信用租房”完全可以真正實現名實相副。
以率先試水“信用租房”的杭州為例,就提出了兩個體系,一是信用體系,信用好的房東會獲得更多租客青睞,信用好的租客不僅能免押金租房,還有可能按月繳納房租;二是評價體系,租賃主體可在租前、租中、租后,進行多維度、多階段互評。這就證明,只要方法得當,按規矩來,防范風險、實現多贏局面未必不可能。
有專業研究機構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房屋租賃市場規模將會超過4.6萬億元。面對房地產行業里的這塊巨大的“蛋糕”,不排除會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和中介涌入其中。面對形式多樣的房屋租賃形式,唯有靠強而有力的市場監管、各方的守信之舉,才能有效規避各種不良現象的滋生,助推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