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分析認為,在去庫存的政策要求下,過去幾年,熱點城市的庫存已降至低位。因此,隨著今年以來土地供應規模的加大,其帶動的投資規模也迅速擴大。這也導致今年房地產投資增速高于去年同期。
但樓市調控越來越常態化,其覆蓋的區域也不斷擴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未來數月間,房地產投資、銷售、房企資金來源等指標的增速仍將維持下滑態勢,很難有年末翹尾的可能。但銷售仍然有望最終維持正增長,并使得今年成為史上銷售規模最大的年份。
投資增速將下降
雖然本輪樓市回暖始于2015年年末,但這一趨勢似乎直到今年才真正傳導到投資端。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0%和6.9%。進入2017年,該數據繼續攀高,到4月達到9.3%(累計增速,下同),創下自2015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隨后,房地產投資增速逐步下滑,但在7月和8月,仍然穩定在7.9%的水平上。
這種情況與今年的調控態勢似乎并不相符。3月以來,北京率先出臺調控政策,超過40個熱點城市隨后也出臺調控措施,力度空前。到9月,新一輪調控政策襲來,中西部城市和大量三四線城市加入調控隊伍。由于2016年已有數輪政策出臺,效果疊加后,目前的調控力度已是名副其實的“史上最嚴”。
業內人士認為,在上述情況下,房地產投資增速仍能維持相對高位,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在供應端,過去幾年,政府部門主動收縮了土地供應規模。加之市場預期不甚明朗,交易規模也呈下降趨勢。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至2016年,房地產企業的購置土地面積連續三年維持負增長,進入2017年才出現正增長。
在需求端,2016年迎來創歷史紀錄的銷售“大年”,到2017年,這種勢頭仍然保持。
此消彼長之下,很多熱點城市的庫存已降至低位。根據行業內的一份報告,截至今年8月底,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已降至4年前的水平,80城市的新房去化周期僅為10.2個月。
“庫存規模的大幅縮減,使得房地產企業有了加大投資的動力。”該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房企在熱點城市拿地和開工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加之三四線城市棚改發力,使得房地產投資維持在相對較高的增速。”
對于近期房地產投資投資增速出現收窄的情況,他認為,這和購地的最高峰已經過去有關。但由于有著強勁的支撐,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不會快速收窄,預計年底會維持在5%以上。
光大證券則有著另一套估算邏輯。該機構認為,根據土地購置費計入地產投資的計算方式,使土地出讓價格傳導至地產投資有一年左右的延遲(約11-12個月)。由于去年年末的土地價格已被明顯控制,預計未來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加速下滑。
光大證券預測,今年前三季度地產全國房地產投資額約8萬億元,同比增長7.2%左右。全年地產投資額約10.8萬億元,同比增長5.1%左右。
明后兩年房企迎償債高峰
投資規模高增速,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房企“不差錢”的現實。但隨著資金端的收緊,這種情況也在逐漸改變。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增速為9.0%,今年年內的高點出現在3月,為11.5%。而在2016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該指標都維持在15%以上。
業內人士認為,這兩年房企的資金面并不緊張。一方面得益于此前的寬松融資環境,使得企業得以大量低息融資,并置換舊債;另一方面則來自于銷售回款。但他同時表示,隨著融資政策的收緊,不排除明年下半年出現一波資金緊張的局面。
大部分業內人士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即根據房企的債務結構來估算,償債高峰期將在明后兩年出現。業內人士估算,到2018年,房地產行業將迎來一個還債高峰,額度達到3300億;2019年額度則達到4700億。
在銷售方面,業界的判斷也較為一致。中原地產指出,201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均將超過2016年,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今年前8月,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增速為12.7%,銷售額增速為17.2%。而在年初,這兩個指標分別為25.1%和26.0%。分析人士指出,若按照現有的下滑速度,到年底該指標仍能保持正增長,并創下歷史新高。
唯一的變數在于,9月以來的新一輪調控加碼,會否影響到市場銷售。
東北證券指出,根據近期的調研,因為預售證審批等政策的影響,大型房企仍在控制推盤的節奏,部分中小房企因為自身現金流的問題, 逐漸加快推盤節奏以回籠資金。該機構認為,出于沖刺年度銷售額目標的任務、回籠現金的需求以及對政策放松預期的破滅, 房企會在四季度加快推盤節奏, 四季度的房地產銷售不必悲觀。
他也認為,銷售規模預計會在2%左右的正增長態勢上演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大城市雖然交易不多,但跌無可跌。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效果異常好,對于全國銷售市場有較好的托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