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租購同權真是“重磅炸彈”嗎 )
7月17日,廣州公布《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將出臺16條措施全力推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租賃16條”亮點頗多,對市民而言,租房者子女可就近讀書,進一步落實租購同權,由此產生的學區房租金變化值得關注。
不過,那些寄望于政策將改變購房需求的人們,或許高興得太早了。政策所強調的“符合條件”需要具有本市戶籍、人才綠卡持有人、來穗人員隨遷子女,也就是首先保障對象是有廣州戶籍家庭,戶籍優先決定了人群受限。至于后面兩條涉及沒有廣州戶籍家庭,其實原本也可以租房就讀。
租購同權引發的話題是一線城市天價學區房能否降溫。優質公共教育資源本就稀缺,而大部分處于核心城區的房子本就價格不菲,加上學區這一因素,更是讓房子市場價格飆升。
在類似北上廣深這種全國最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城市,學區房之所以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附著在房子上的附加教育價值,學區房的含金量在于受教育權的優劣。如果租購同權能夠貫徹落實,理論上降低了房子的含金量,減少很多人的購房熱情,學區房失去被投資客炒作的動力。
這個理想狀態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常量,即教育資源作為優質稀缺資源未能有效增加供給。在此情況下,優質稀缺資源還是會帶來高溢價,不體現為高房價,也會轉嫁為高房租。
如果某重點學校的學位分配完全實行租購同權,勢必會帶動周邊房租的上漲,租金甚至有可能高于購房的按揭還款。市場經濟里優質資源“價高者得”的規律不會變,買不起學區房的人同樣可能面臨租不起學區房的困境。而且,隨著租售比大幅提升,大家的購房熱情會重新燃起,再次進入高房價的死循環。
租購同權也許會對稀缺性不強、買家的支撐面不大的房子產生沖擊,但對于大城市核心區的房子來說,卻未必有效。因為即便失去了“學位”這個巨大的附加值,其他的附加值仍會存在,比如租金收入,比如資產保值功能等。
事實上,對比“北上深”樓市,主動給學區房降溫的廣州已經慢慢被動“掉隊”。在2016年初開始的中國主要城市新一輪房價暴漲中,廣州被調侃“從房價上被踢出一線城市了”,即便沒有租購同權的重磅炸彈,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也沒有上海、北京樓市的火爆,甚至不及鄰居深圳,被業內形容為“不溫不火”。
廣州的樓價被業內人士稱為“價格洼地”。廣州房價低與投資氛圍不夠濃厚密切相關,跟深圳客戶群強烈的投資意識對比,廣州購房者抱有務實的置業心態,炒樓比例不高。這也間接地預測了租購同權砸向市場,濺起的水花或許沒有想象中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