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進城落戶不及社會預期 發改委給出三方面原因)
近幾年我國城鎮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在城市擴張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數據顯示,2016年非戶籍人口進城落戶約為16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3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分別比去年提高1.25、1.3個百分點。
不過,在涉及深層次的戶籍改革、農民工市民化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寫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6》正式出版。近三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累計提高了5.5個、3.62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6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總體方案,以及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土地、住房等配套政策。不過,目前“只是解決了一部分人的落戶問題,實際落戶進程不及社會預期”,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國務院有關文件已經明確,推動非戶籍人口落戶的責任主體在地方。但目前有些地方過多考慮落戶后增加的短期成本,而忽略敞開戶籍大門帶來的人口紅利和遠期收益。
其次,雖然去年有關部門出臺了人地掛鉤、人錢掛鉤配套政策,但政策完全落地、真正發揮激勵作用還有一個過程。“截至今年2月底,全國只有16個省份出臺了省級財政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4個省份出臺了‘人地掛鉤’實施辦法。”該負責人說。
第三,隨著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越來越小,一部分農民工不太愿意再進城落戶了,最主要原因是農民不舍得附加在農村土地上的各種權利。
從城市結構上來看,農民進城落戶不及預期的一大原因在于,目前放開農民進城落戶的主要是中小城市,一二線城市仍有較多限制,但中小城市缺乏足夠大的吸引力,人口依然是加速流向大城市。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的戶籍政策改革與農民進城的方向產生了背離、不合拍,目前超大城市采取的是嚴控政策,二線城市有序放開,中小城市直接落戶。但農民是否愿意落戶,關鍵還是看戶籍背后的含金量與農村土地權益之間的落差。
彭澎說,一二線城市教育醫療水平高、就業機會多,外來人口愿意落戶,但中小城市的戶籍吸引力對農民來說并不大。尤其是一些縣域經濟、鄉鎮經濟發達的地方,土地越來越值錢,農民更不愿意落戶城市。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認為,我國公共服務資源往往由行政等級決定,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交通、醫療、文化等資源,相應的產業也比較發達,對周圍形成明顯的“虹吸效應”。這就造成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趨勢一直沒有改變。
因此,如果不做好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更多公共資源、產業向中小城市傾斜,那么未來人們仍然會往大城市走。彭澎說,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做好產城融合,也就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在城市化的同時,產業也要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