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世紀90年代起推行住房市場化,居民主要從市場購房,隨著城鎮化程度提高,住房供需缺口出現,保障房成為低收入者“居有所安”的關鍵。
時下,中國多地正探索新的保障房供給模式,努力使“廣廈千萬間”成為現實。
山東煙臺的申慶玲一家兩年前冬天入住該市錦繡新城四期3號樓的一處保障房,新房面積60多平方米,房內配備天然氣、廚灶、油煙機、浴霸等,并安置了暖色調衣柜、沙發、窗簾,裝修簡單但不失溫馨。
這處兩室一廳的保障房是申慶玲三年前向所在街道提交申請后獲得租住權的,月租金760元(人民幣,下同),政府每月按時向她的賬戶打入350元租賃補貼,結算后只需付410元月租金。
申慶玲2000年跟隨丈夫從內蒙古來到煙臺,因無力購房,與公婆、小叔子夫婦三家同住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居住條件很困難。
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入住保障房后,房租只占她每月工資比例的一小部分,住房壓力不大,且居住環境不斷改善,她住得很安心。
申慶玲是煙臺2014年推行“三房合一、租補分離”住房保障機制后首批入住保障房的居民。新政推出后,該市已先后有2萬余戶家庭提出申請,其中1.5萬余戶家庭取得了住房保障資格。
煙臺是中國首批住房制度改革的4個試點城市之一,2003年停止福利分房后,逐步建立起以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到2013年共解決了5.7萬戶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但舊的住房保障體系也逐漸暴露出經濟適用房功能定位模糊等諸多問題。
為此該市2014年推行“三房合一、租補分離”的住房保障機制。“三房合一”將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并軌,統稱為保障性住房,實行統籌建設、分配、管理,且政府不再新建經適房,對保障性住房實行“只租不售”,循環滾動利用,此舉在山東省內屬首創。
與此同時,煙臺市對并軌后的保障性住房,房租不再減免,而是按照同地段、同類型住房租金的市場水平,由政府物價部門按項目核定租金標準,實行市場化運營,并將租賃補貼作為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稱為“租補分離”。
在補貼標準上,該市將符合條件的居民家庭劃分為低保、低保邊緣、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4個檔次,分別按市場平均租金的不同比例確定補貼標準,2016年共審核發放租賃補貼近4000萬元。
該市還將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統一納入住房保障范圍,這兩類群體不計算保障面積,在承租政府投資保障房時按房租的三成享受租賃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保障對象還可根據自身需求,自行在市場租賃住房,憑相關手續享受同等的租賃補貼待遇。截至去年末,該市市場租房者占保障家庭總量的八成以上。
煙臺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遲喬稱,“租補分離”相當于通過市場存量住房拓寬了保障房供給渠道,保障家庭解決住房問題有了更多選擇。且“租補分離、明收明補”的保障方式,將原來租金減免形式的“暗補”轉變為貨幣補貼形式的“明補”,不僅更好地實現公共政策公平性,也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煙臺是山東省經濟強市,擁有700多萬人口,時下像煙臺一樣探索住房保障模式的中國城市還有很多。據媒體報道,石家莊正施行保障房公開搖號、廈門開工建設保障房地鐵社區等,盡管每個城市施行的保障房供給方法不同、形式不一,但目的都是讓低收入者能實現有一套房住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