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從北京規劃國土委獲悉,自2月22日至3月8日,僅半個月時間,北京掛出14宗經營性用地,7宗住宅用地,住宅用地位于通州、密云、大興和豐臺區,且均為自住房和限價房地塊。
“從北京土地供應看,限價房與自住房將成為今年北京土地市場的主要特征。”8日,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判斷,今年北京房價出現穩中微降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限價及自住房的價格明顯低于普通商品房價格。
但最近幾年北京住宅用地供應量似乎一直在減少。北京近日發布的《北京市2017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其中商品住宅用地計劃安排260公頃,比2016年的850公頃驟減近七成。
其實近年來很多城市“增加的土地供應”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比如2016年某一線城市計劃出讓商品房用地1250公頃,但實際僅成交44宗土地,成交面積465萬平方米,也僅為當年供地計劃的37.2%。
“當前,我國房地產存在的問題就是供給側方面的土地供需錯位。”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云昌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土地制度改革是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最重要的部分。
京滬供地遠郊化
近幾年,北京嚴控土地供應規模的同時,供地逐漸向郊區傾斜。
據了解,2017年北京首場土拍入市的3幅地塊仍舊是房山區、平谷區、門頭溝區等遠郊之地。“北京已進入了疏解式發展階段,并對新增用地加以嚴格的約束。”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蔡奇近日表示,北京將逐漸疏解非首都功能,實現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對比數據發現,2016年北京土地供應宗數還不到2015年的一半,遠郊的土地供應承接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重任。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房山、懷柔、密云、平谷、延慶、門頭溝等2016年供應用地面積395.9萬平方米,占全部土地供應面積的90%。
今年,北京土地供應從“增”至“減”的趨勢仍將繼續。記者獲悉,《北京市2017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近日獲通過。該計劃稱,今年北京計劃供應土地3900公頃,相比去年減少200公頃。
而供地遠郊化已成為北京樓市的主要特征。國土部、發改委去年5月4日聯合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5-2020年)》顯示,北京的土地供應以“減”和“控”為主,環京以“控”和“加”為主旋律。2020年前京津冀土地供應是北京四環以內以“減”為主,四到六環以“存量消化”為主,六環至京冀交界處以“控”為主,而環京則“以控基礎上的發展”為主。
具體來說,北京四環以內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鼓勵將存量建設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北京四環至六環,不宜再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建設用地總量基本保持穩定,以存量建設用地結構為主;北京六環至河北交界線處、京津冀生態保護地區,比如北京順義東部等13片集中分布的耕地,不宜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重點保障基礎設施用地,控制區域新增建設用地;適度發展區指燕郊、大廠、香河、固安、霸州、廊坊、永清等地,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產業轉移的主要區域,適度增加新增建設用地。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在1月11日發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綱要概要》,提出期內實現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做到建設用地只減不增,重點通過推進集約節約用地和功能適度混合來提升土地利用績效。
“當前上海也加快了郊區化供地,緩解中心城市壓力。”上海市城市經濟學會高級經濟師顧海波告訴記者,“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土地供應越來越少,有的城市已經沒有土地可供了,供地郊區化已成大勢所趨,城市中心區域將以舊城改造為主。”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遠郊的土地儲備價值也水漲船高,比如目前北京的大興、門頭溝、順義樓面價已超過4萬元/平方米。
控地因城施策
“此前房地產過度投資、投機,導致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泡沫擴大,金融風險增加,成為當前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國土部部長姜大明在今年兩會期間明確表態說,必須明確住宅用地是保障住有所居的,不能用來炒作投機,并要求“各地國土部門要更加主動自覺擔負起房地產用地調控責任”。
記者注意到,姜大明近日在國新辦的會上強調,要區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對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調整用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對去庫存壓力大的三四線城市要減少以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
更重要的是,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除政府工作報告外,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會議,都提到堅持住房居住屬性定位。
針對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這也與2016年印發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相符合。該規劃綱要稱,未來5年,在住房供求關系緊張地區適度增加用地規模;對房地產庫存較高的城市,減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應。
“綱要要求,未來不同的地方根據不同的情況,將采用不同的土地政策,因地施策。”顧云昌說,這打破了以前供地指標比較平均的分配,今后更多的要考慮各個城市需求情況來確定土地供應,如在去庫存壓力很大的城市,就沒必要配置更多的用地指標了。
上述綱要提出,用地計劃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傾斜,向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城和重點鎮傾斜,對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顧云昌認為,“很多城市理解為去庫存就是為了賣地,但我認為去庫存真正的目的就是為經濟轉型創造條件。”
張大偉還表示,今年以來重點城市土地出讓金明顯增加,土地供應量仍有待加強。統計顯示,2017年1-2月全國50大熱點城市合計出讓土地金額為4528.4億,相比2016年同期上漲了73%,二線城市包括南京、武漢、蘇州等五城市收金過百億,漲幅顯著,而一線城市更是居前列。
一線城市土地資源十分稀缺,房企最近拿地卻還是很積極,只是相比此前交易量有所回落,如杭州、天津、成都均無住宅用地成交。張大偉據此判斷,今年全國熱點城市的地王將有明顯降低。“當北京及上海等嚴格控制土地供應時,意味著京滬等地開始逐漸擺脫土地財政,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張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