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一周之后,綠地發布了開啟新一輪混改的公告。
?
??7月26日下午,綠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及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擬轉讓的股份比例合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7.50%。
?
??與此同時,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有關規定,綠地控股股票于2020年7月27日開市起復牌。
?
??在此次股份轉讓完成之前,上海地產和上海城投各自持有綠城控股25.82%和20.55%的股份,分別為綠地控股的第二、第三大股東。如果該等股份最終轉讓成功,那綠地控股的股權架構中,國有持股總量將低于30%。
?
??公告指出,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后,預計綠地控股仍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但公司控制權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
?
??至于最終這17.5%的股份會花落誰家,本次公告中尚未有進一步明確,而據綠地控股方面透露的消息,也僅是以“新勢力投資者”來進行代稱。
?
??對于混改,綠地并不陌生,距離其上一次進行混改也才剛剛過去五年時間。在過去這五年里,綠地雖然自己內部少有動作,但卻對參與其他企業的混改抱有濃厚興趣,并投資入股了原寶鋼建設、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等眾多國企。
?
??五年前,混改讓綠地得以完成上市,順利敲開資本市場大門;讓人好奇的是,五年后綠地的重啟混改中,又有著怎樣的資本野望。
?
??綠地股權“蛻變”史
?
??從完全國有,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家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綠地花了整整二十三年。
?
??1992年6月,綠地控股的前身“上海市綠地總公司”于上海成立,注冊資本為2000萬,由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上海市建設委員會下屬企業出資,因此該公司當時是一家100%國有控股的企業。
?
??第一次股權變更發生在第一個“五年”之后,1997年,綠地職工持股會成立,該組織出資3020.43萬元拿下綠地18.88%的股份,綠地開始從國有企業轉為股份制公司。
?
??這樣的模式持續了將近十六年,2012年,首破千億的綠地來到了發展道路上的一個轉折口。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原來的公司架構已經難以支撐起綠地今后的發展節奏。
?
??次年,綠地集團發布公告稱,擬掛牌出售約20億股(約占總股本的20%)的增資擴股,總融資金額約為117.3億元。
?
??戰投的引入,也意味著綠地開始了自己的第一輪混改。
?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綠地還曾經歷過數輪股權變更,到2013年底時,綠地的職工持股會持股比例已經從最初的18.88%增加至36.43%,而國有股東的持股比例則是相應下降到了60.88%。
?
??在一輪增資擴股之后,綠地引入了包括深圳平安創新資本、上海鼎輝嘉熙、寧波匯盛聚智在內的五家戰略投資者。由此,綠地內部的職工持股會持股比例被稀釋至30%以下,國有持股則降至50%以下。
?
??2014年初,綠地集團管理層出資10萬元成立上海格林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32個小有限合伙安排為有限合伙人(LP)加上格林蘭投資作為普通合伙人(GP)的形式,控制3766.55萬元的內部人持股,重組后占新綠地28.83%的股份。
?
??混改進行到這一步已經基本落定,綠地的股權結構也變成了后來被人稱為“金三角”的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員工持股。其中,持股最多的是上海格林蘭投資;其次是上海地產、上海中星和上海城投三家國企,持股量分別為18.04%、7.63%和20.58%。
?
??混改框架完成的同時,綠地通過“借殼”金豐投資完成“蛻變”,順利對接A股市場。
?
??此后,在2017年4月,綠地還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內部整合,將上海中星持有的927,812,451股股份過戶至上海地產。于是,上海地產持有綠地控股3,142,164,770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5.82%。
?
??至此,最新這次混改前的股權架構形成。
?
??新一輪混改意圖
?
??在最新一輪混改公告發布之前,或許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想到綠地控股會選擇這個時候啟動。
?
??緊隨而來的疑問便是,為何要現在進行混改?
?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很復雜,事實上,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或許會截然不同。
?
??從大環境來說,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區是今年的整體背景。今年7月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負責人也曾表示,下半年國資國企改革將全面發力,激發企業市場主體活力,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
??上海作為國資國企改革的前沿陣地顯然責無旁貸,而在上海國資委旗下的參股企業中,綠地又是首當其沖。從這一角度看,綠地會在下半年伊始開啟新一輪混改似乎更多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車輪推動下做出的選擇。
?
??不過,業內和投資者們對這個答案并不滿意。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綠地自身也有著對于混改的迫切渴求。
?
??事情還是需要回歸到綠地的股權架構上,據業內人士介紹,在第一次混改時期,上海格林蘭投資(即當前綠地的第一大股東)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綠地管理層及員工們的利益,確保他們的股權在當時的混改中不被吞噬。
?
??然而,在第一次混改后的五年時間里,綠地控股市值的增長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相比起5年前剛剛上市時,綠地當前僅935.7億元的市值顯然難以讓股東們滿意。
?
??在今年初的2019年度業績交流會上,綠地董事長張玉良也坦言道,對綠地資本市場的股價表現表示慚愧。“我們認為自己是被嚴重低估了的?!本科湓颍瑥堄窳贾赋觯谴蠹覍Φ禺a行業總體偏低,再加上綠地的流動性不夠所致。
?
??“因為綠地兩個國有大股東,大家覺得資本沒法做,我們現在國有是46.8%,比較高,這個動一動會比較好一些?!?/p>
?
??或許早在那時,預示著新一輪混改開啟的伏筆已經埋下。
?
??與此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地產主業出現“發展遲緩”跡象或許也是綠地求變的理由之一。
?
??能夠看到的是,綠地在2015年-2019年五年間,房地產主業的銷售業績分別為2301億元、2550億元、3065億元、3875億元和3880億元。其中,2015年業績與上一年持平,此后四年里業績按年增長幅度分別為10.8%、20.2%、26.43%、0.1%。
?
??與之相反的是,綠地在主業之外的大基建等業務上卻保持著不錯的增長。2019年綠地大基建板塊在建項目總金額為4349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33.04%。
?
??該業內人士指出,伴隨著地產主業的疲軟和多元化業務的良好勢頭,倒逼著綠地不得不去尋求經營管理空間和方式上的改變。其猜測,在此次混改的同時,綠地或許會趁機對自己的產業線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調整。
?
??除此之外,還有市場人士指出,伴隨著綠地規模擴大而一路走高的負債,是綠地急切引入新的資本方的又一棵“稻草”。根據年報顯示,2019年,綠地控股的債務規模首次突破了“萬億”,其中流動負債為8297.76億元。
?
??也正因為此,有猜測稱,綠地此次混改,或大概率引入金融方面的企業或機構,目的便是借助新資本的注入,緩解企業的負債壓力。據測算,綠地此次“引戰”金額或達150億元左右。
?
??不管怎么說,就像是五年前一樣,重啟混改的綠地如今已經站在了新的轉折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