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2019年年報大潮如期而至,各家企業又到了“亮家底”的時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7日,已有綠城、龍湖、雅居樂、弘陽、金科等超20家知名上市房企披露了年報。
?
一份份財報,揭開了房企們的眾生相。透過已披露的年報可以發現,在波動的2019年,大部分房企業績仍報喜,營收業績、利潤普遍上漲,不過部分公司喜中也藏著憂,如規模漲幅告別高增長,毛利率下滑明顯,去化、負債壓力猶存……
?
市場普遍認為,在“房住不炒、穩字當頭”的主基調不會改變的大背景下,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期”已一去不復返,2020年保持長期平穩發展的樓市環境趨于明朗。
?
綠城 直面歷史遺留問題,進入“健身階段”
?
◎ 記者 孫婉秋
?
近日,綠城中國(03900)(下稱“綠城”)在總部浙江杭州舉行了2019年度業績發布會。
?
剛剛過去的2019,是董事會主席張亞東執掌綠城后第一個完整的財年。
?
綠城的變化顯而易見,組織架構、業務發展甚至投資拿地都在進行調整,張亞東試圖搭建起現代企業治理架構,為這家專攻產品力卻失速于規模的房企帶來更多市場價值的釋放。
?
然而,在變革的周期里,依然有陣痛。
?
他清楚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仍然在影響綠城目前的表現。他提及今年的業績表現是2016年、2017年拿的地,基本已經定性,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去提升。他將這一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前幾年是康復期,今年開始為期三年的健身期,到2023年則變為快速起跑期。“聚焦利潤”是他對綠城2020年最大的要求。
?
2025年沖擊5000億
?
年報顯示,2019年綠城中國取得收入615.93億元,同比增長2.1%,股東應占利潤24.8億元,同比增長147.3%,股東應占核心凈利潤43.36億元,同比增長14.2%。
?
報告期內,綠城集團(包括綠城中國及其附屬、合營及聯營公司)取得總合同銷售2018億元,較去年增長29%,對應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1027萬平方米,代建部分合同銷售面積505萬平方米,合約銷售額664億元。
?
2018億元合約銷售額意味著綠城三個計劃完成了第一環。2018年,綠城許下了“三年業績計劃”,即2019年銷售額達到2000億元,2020年達到2500億元,2021年要達到3000億元。
?
愛定目標的張亞東這次將目光放至跨度更長的五年期。“綠城正在制定五年發展規劃,預計到2025年沖擊5000億的銷售目標。”他依然沒有掩飾對于規模的訴求,按照張亞東的規劃,未來五年,綠城將聚焦重資產、輕資產和“綠城+”三大板塊。其中,房地產開發的重資產板塊,只要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速,2025年底銷售額便可超過3500億元。“但我們希望壓低這個板塊的速度,來提升其他板塊的速度”。
?
輕資產板塊,按照張亞東的設想,將承整體營收約三分之一的重任,能夠保持16%-17%的年增長率,到2025年實現1500億元的銷售目標。
?
2月初,隨著綠城管理赴港上市,這場起于2017年的綠地代建業務資本化之路走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分拆上市,在執行總裁郭佳峰看來帶給綠城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除了確立綠城代建板塊行業龍頭地位外,上市后通過資本加持,綠城代建業務的融資渠道和業務范圍將進一步拓展,為母公司帶來更大業績貢獻。
?
“幾乎沒有新出現的問題”
?
為了支撐后續增長,土儲相對薄弱的綠城開始積極補倉,而投拓曾是其最需要提升的短板。
?
2019年,綠城新增項目54個,總建筑面積約為1236萬平方米,總土地成本/收購金額691億元,預計新增可售金額達2057億元,歸屬權益可售1086億元。基于此,2020年預計整體可售貨源約為1696萬平方米,整體可售金額約3583億元。
?
新增貨值創新高的背后是綠城投資渠道的拓寬,其一改過去嚴重依賴招拍掛的單一模式,開始加大收并購比例。
?
據執行董事兼副總裁李駿介紹,“2019年綠城獲取收并購項目累計17個,貨值達到858億元,同比翻了3倍。從土儲情況來看,現在包括在建及代建的投資類項目一共是142個,總的投資類項目可售貨值儲備是1926億元,一二線項目可售貨值占比73%,2018年這個數據是70%。”
?
張亞東并未否認受疫情沖擊,今年二級市場的機會在增多,綠城想加大收并購方面的工作,尋到合適的標的項目。負責上述工作的郭佳峰卻強調,相較于業內收并購大戶,綠城在二級市場的合作有其特點和難處,房地產的項目產品要符合綠城的調性,此外,被并購標通常對資金支付等要求較高,因此綠城會好中選優,小心的往前走。
?
小心往前走的綠城連續多年減值再次引發投資者質疑。2019年,綠城減值數額雖有所下降,但依然超13億元。對此,執行總裁周連營坦言“還稱不上業績暴雷,大家感受不同”。
?
“2017年嚴格管控之后,綠城確實有部分歷史項目在政策影響下出現一些問題,對項目效益產生影響,同時歷史上還積壓了一些資產、持有物業。”周連營稱,“按照市場歸類及準則的要求,綠城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會計處理。”
?
張亞東沒有回避綠城中國業績預期差異,“去年香港業績發布會的時候,我認為最痛苦的就是改變不了過去。”
?
“我們大部分問題已經一次性得到解決,一小部分問題正在解決。”他不忘向市場傳遞信心,“現在所有的問題我們底數清楚,新出現的問題幾乎沒有。”
?
雅居樂 復工率已達92%,今年力保1200億
?
◎ 記者 鄭娜
?
近日,雅居樂集團(03383)控股有限公司舉行了2019年業績發布會。雅居樂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陳卓林、副總裁潘智勇、副總裁王海洋出席。
?
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雅居樂實現營業額602.39億元,較去年增加7.3%;股東應占利潤為75.12億元,較去年增加5.4%;毛利為183.58億元,整體毛利率為30.5%,與市場平均水平持平;資產負債率為76.1%,與上年持平。
?
海南限購影響整體毛利率
?
地產業務作為雅居樂的業績支柱,在2019年表現亮眼。2019年,雅居樂累計預售金額為1179.7億元,同比增長14.9%,再次突破千億關口,預售目標完成率達104%;累計預售建筑面積為891.1萬平方米,同比增加11.7%。
?
“全年銷售業績貢獻來源于國內外70個城市和地區的178個項目,其中新開售項目55個。”王海洋介紹稱。
?
在這其中,海南項目的表現給雅居樂的毛利率造成了些許影響。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整體毛利率為30.5%,同比下降13.4個百分點。
?
陳卓林直言,受政策影響,原本對毛利、毛利率貢獻最大的海南項目,在2019年收入確認降低,貢獻減小,對地產業務毛利率造成一定影響。不過,王海洋表示,隨著2019年相關政策的調整,如取消了落戶限制、大力吸引人才等,長期來看,市場依然可期。
?
同時,在陳卓林看來,隨著在其他地區新布局的項目以及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海南項目對公司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會越來越小。
?
事實上,多元化業務在2019年已有了良好的表現。2019年,雅居樂在多元業務方面合計投資額約100億元,用以拓展34個新增的非地產項目,其旗下物業管理服務、酒店營運及環保收入分別同比增加67.7%、11.1%及146.1%。
?
2020年銷售額保持在1200億
?
當前,雅居樂已經形成了全國化布局。在2019年實現的千億銷售額中,從城市群來看,珠三角、長三角貢獻合計達到56%,中西部占比為15%,大京津冀占比約為8%,南部沿海及其他城市群占20%。
?
“今年,我們在京津冀的儲備項目將進入銷售期,未來對公司的貢獻也會進一步加大。”王海洋補充道,“這樣一來,我們在全國重點城市的布局會更加合理,區域間形成協同互補,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抗風險作用。”
?
在土地儲備方面,2019年雅居樂通過多元化購地渠道,新增42幅地塊,預計總建筑面積達1090萬平方米,總土地金額為472億元。
?
截至2019年底,雅居樂土地儲備分布在全國75個城市,預計權益總建筑面積達3970萬平方米,10個為新開拓市場。
?
2020年,在投資拿地方面,王海洋表示,雅居樂將更加“聚焦”,考慮未來的“安全”,注重“高回報”,對未來業績有支撐。
?
“今年在大灣區會有動作,通過城市更新、產業小鎮等方式增加該地區的投資拿地,且會加大在長三角的投資。”王海洋表示。
?
對于2020年的業績,陳卓林秉承了較為保守的態度,直言疫情對一季度銷售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第一季度已經沒了”,“希望能夠快一點復工,或者恢復正常的營銷”。
?
陳卓林坦承,“今年能夠確保1200億左右的銷售額,我認為我們就是有收獲了。”
?
同時,對于多元化業務,陳卓林也給出了更多期待,在業務收入占比上,“今年是10%左右,明年希望有20%,對公司的多元化發展、業績都有(更多)貢獻”。
?
值得一提的是,雅居樂對復工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
雅居樂管理層表示,疫情最初,雅居樂就已經開始鋪排復工工作,前期工作充分。截至目前,100多個在建項目,復工率達到92%;營銷部分復工率達到了96%。當前,除了如武漢等重點地區,對開工限制較為嚴格,其他地區在3月底基本上可以實現全部復工。
?
龍湖 “天晴補屋頂”,1月已完成全年基本融資
?
◎ 記者 孫婉秋
?
3月24日下午,龍湖集團(00960)在線上召開了2019年度業績推介會,依舊是董事長吳亞軍和CEO邵明曉、CFO趙軼這一“鐵三角”組合出席。
?
和過往無異,“三好生”龍湖交出的2019年成績單依然一副“別人家孩子”的模樣。
?
“謀定敏行”四個大字印在身后的背景板上,它是這場業績會的主題,也是這家上市公司長期恪守的理念。
?
在地產進入規模競賽的通道時,始終用嚴格的財務策略保持著長期優于行業負債表現的龍湖,曾遭保守質疑。而當降杠桿、穩房價成為主基調,疫情導致的階段性停工、停售為行業帶來更多波動與不確定時,一貫踐行的穩健策略似乎成了龍湖最大的底氣。
?
吳亞軍在報告中一句“多年自律與克制終沉淀出資本端的護城河”道出了龍湖逆境下的強韌,“天晴補屋頂”讓她堅信,“過往沉淀令公司在危難中產生爆發力,是龍湖最真實的底色”。
?
全年目標完成率110%
?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龍湖實現合同銷售額2425億元,同比增長20.9%,全年目標完成率110%,銷售面積1424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15.2%。
?
分區域來看,長三角、西部、環渤海、華南及華中片區分別實現銷售額823.9億元、592億元、522.5億元、263億元及223.6億元,貢獻率分別為34%、24.4%、21.6%、10.8%及 9.2%。截至2019年底,集團已售出但未結算的合同銷售額為2535億元,面積1500萬平方米。
?
與此同時,營業額同比增長30.4%至1510.3億元,其中物業投資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1.5%至57.9億元。歸屬于股東的溢利為183.4億元,減除少數股東權益、評估增值等影響后的核心溢利同比增長21%至155.5億元。毛利同比增長28.5%至508億元,33.6%的毛利率繼續維持在行業較高水平。趙軼表示,基于政府限價政策非常堅定,未來毛利率或將回歸至25%-30%的水平。
?
拿地方面,報告期內,龍湖斬獲90幅地塊,首入太原、長春、海口、揚州等11城,新增收購土地儲備總建筑面積為1731萬平方米,權益面積1273萬平方米,平均權益收購成本每平方米6186元。按地區來看,環渤海地區、華南地區、長三角地區、西部地區及華中地區的新增面積分別占新增收購土地儲備總建筑面積的25.2%、22.3%、21.5%、20.2%及10.8%。截至2019年12月31日,集團土儲總建筑面積6814萬平方米,權益面積4742萬平方米。
?
對于今年拿地時機的判斷,邵明曉表示,“拿地金額應該穩中有增,2020年以來,龍湖已拿到了22個項目,在手現金充裕可以在市場遇冷的時候多拿一些項目,此外,商業運營優勢讓龍湖可以參與競爭部分相對有門檻的項目。過去的1月、2月都是拿地的好機會。”
?
手握充裕現金流也讓市場對于龍湖今年在二級市場的斬獲充滿期待,邵明曉重申了龍湖的收購原則——“傾向于項目級的收購,不會為了收購而收購,比例控制在25%-30%之間。”同時,邵明曉還強調依然要堅定守住財務紀律,不拿高價地,不拿地王。
?
“1月份已完成全年基本融資”
?
負債方面,作為融資能力最像國企的民企,報告期內龍湖凈負債率為51%,在手現金為609.5億元,平均借貸成本為年利率4.54%,平均貸款年限6.04年。有息負債中,一年內到期債務為139.3億元,占總債務的比例僅為9.5%,連續四年控制在10%以內,現金短債比(在手現金除以一年內到期債務)為4.38。趙軼形容這一表現是“以自律換自由”。
?
融資端的提前安排和較低的負債率讓龍湖在行業遭受沖擊時依然保有較大的主動權。吳亞軍認可現金流的重要性,但她強調“‘天晴補屋頂’,龍湖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注重現金流,今年1月份已完成全年基本融資。”在吳亞軍看來,強者的姿態不是要強或好強,而是過往沉淀在危難中產生的爆發力。
?
財務結構穩健的龍湖對待未來依然審慎,今年2600億元的業績目標意味著同比增長幅度為7%。邵明曉坦言,疫情下,今年上半年個別項目有些壓力,但對公司業績整體影響不大,無論供貨端還是市場反應都是可控的。據其介紹,龍湖2月初已開始部署,2月中旬開始,153個售樓處向當地政府申請復工,目前,所有的售樓處除了武漢之外已基本全部復工。
?
“市場端來看,3月份市場已經開始復蘇,尤其長三角恢復到了八成,整個西部例如成都、西安等也恢復較快。”邵明曉預判,“4月份,銷售市場應該會回到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2020年龍湖有信心完成2600億元的銷售目標。”
?
物業沒有分拆上市計劃
?
物業投資方面,2019年,龍湖的物業投資業務不含稅租金收入為57.9億元,較上年增長41.5%。商場、租賃住房、其他收入的占比分別為79%、20.3%和0.7%。截至2019年12月31日,集團已開業商場建筑面積為377萬平方米(含車位總建筑面積為493萬平方米),整體出租率為98.5%;冠寓已開業7.5萬間,整體出租率為77.4%,其中開業超過6個月的項目出租率為87.3%。
?
疫情爆發后,龍湖決定對旗下39家商場減租66天,邵明曉坦承“此舉會減少幾個億的租金,但目前龍湖39個商場已全部開業,復工的面積達到五六成,客流正在恢復中”,龍湖的應對之策是前期造成的損失將在未來的運營中補回來,今年將新開業9個商業項目,盡力確保60億元的租金收入。
?
和天街一樣,龍湖旗下長租公寓冠寓的既定目標也沒有改變,邵明曉表示,今年,龍湖冠寓將新開2.5萬間,總數達10萬間,預期收入近20億元。
?
自2017年以來,龍湖始終堅持著住宅開發、商業運營、租賃住房、智慧服務四大主航道業務,即便疫情下物業的價值與作用開始凸顯,房企扎堆分拆物管公司上市,龍湖依然重申物業暫無上市計劃,將繼續聚焦4個主航道。
?
吳亞軍不認為這是多元化發展,在其看來,跨出所屬領域范疇或超出能力之外才為跨專業,而龍湖的四大主航道都是主業,均值得強化。
?
金科 銷售目標完成率124%,24億現金分紅
?
◎ 記者 曾莞
?
3月24日,金科股份(000656,診股)(下稱“金科”)股價大漲7.36%至每股7.59元,25日飆紅勢頭延續,盤中漲幅一度逼近7%,最終定格在8元,上漲5.4%。短短兩日,金科股價漲幅高達13.15%,市值增長約50億元。
?
這一股價表現出顯示資本市場對金科2019成績單的高度肯定與強勁支持。
?
2019年,在中央“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明確目標定調下,市場調控趨于常態化,信貸層面逐漸收緊,房地產市場發展漸穩。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行業整體規模增速較前兩年顯著放緩,百強房企規模增長“失速”。
?
在此背景下,金科卻逆勢上揚,繼續此前的規模、利潤高增長態勢。
?
高分紅低估值
?
年報顯示,2019年金科營業收入為678億元,同比增長64%;銷售毛利率達28.84%,收入和毛利率指標都較上年量級有所提升。另外,金科簽約銷售額達到1860億元,這也意味著2015年至2019年5年時間,金科銷售額增長超8倍,遠超行業平均增速。
?
1860億元的銷售額也讓金科的行業排名進一步提升。克而瑞數據顯示,2019年,金科位列房企銷售排行榜第17名,比2018年提高了5個名次,較2017年前進了10名。
?
與此同時,金科的盈利水平始終保持在高位。2019年,公司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28.84%和9.38%,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加權凈資產收益率再創新高,2019年為23.63%相較2018年提升4.18個百分點。
?
單一的增長顯然不是金科的追求,財報結構的優化是支撐其高速發展的基礎。報告期內,金科的財務杠桿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公司凈負債率為120.2%,較2018年末大幅下降16.3個百分點。公司在手貨幣資金余額近360億元,現金短債比為1.09,償債能力有保障。
?
最令資本市場青睞的是金科連續四年的高分紅。在年報披露的現金分紅預案里,金科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4.5元(含稅),預計分紅金額達到24億元,股息率(以2020年3月23日收盤價計算)超6%。據統計,近四年來,金科已累計給股東分紅達67億元。有投行人士表示,保險、公募等中長期價值投資者較為偏愛此類低估值高分紅的優質企業。
?
基于上述表現,多家券商表示對金科未來看好,興業證券(601377,診股)預計金科2020年-2021年EPS分別為1.32和1.58,按照2020年3月23日收盤價估算,對應PE分別為5.4倍和4.5倍,維持“買入”評級。
?
這一發展印證了公司管理層提出的“四位一體”戰略。
?
去年初,金科股份董事長蔣思海曾表示,圍繞“四位一體”的發展戰略,金科正在從跨越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推進。“2020年是跨越式大發展的收官之年,也是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之年,要辯證看待規模與利潤的關系,辯證看待效益與質量的關系。”蔣思海強調。
?
在金科看來,效益高、活力強、可持續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內涵。隨著陣地增多,戰線拉長,經營業態更加復雜,金科的管理曾認識到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走向卓越企業的必由之路。
?
“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戰略,成為支撐金科業績持續快速增長的內核,其也在銷售、投資、資金、人才四大方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
充足貨值成強勁后備
?
近兩年,金科的投資策略一直是“二三線為主、一四線為輔”,并且圍繞著“三圈一帶、八大城市群”的戰略布局。
?
2019年,金科新增拿地建面332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8%;新增拿地金額888億元,同比增長26.9%;權益拿地金額為562億元,權益比例為63.3%;拿地均價為2672元/平方米,拿地金額和銷售金額的比重為-47.7%。從城市能級看,公司有針對性得進行了下沉,2019年,三四線拿地建面占比為73.1%,金額占比為63.3%。從具體城市看,2019年拿地金額占比較高的城市為:重慶(15.89%)、成都(4.75%)、常州(4.03%)、南京(2.43%)。
?
拿地均價和銷售均價的比值逐年下降,為未來利潤提供了有力保障。
?
與此同時,貨值儲備分布均衡,核心城市后備強勁。截至報告期末,金科總可售面積近6700萬平方米,為了布局結構更加合理,金科有意將重慶的土儲占比降至29%,而華東、西南(不含重慶)、華中、華南、華北占比分別達到22%、18%、16%、7%、5%。
?
充足的“糧倉”儲備,為金科未來業績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也讓多元板塊間的協同合作發力出更大價值。
?
在輕車熟路的民生地產開發之外,金科也在利用存量資源謀求新的增長極。
?
財報顯示,2019年,金科服務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累計服務項目近800個。此外,作為集團重點培育的新型業務板塊,在科技產業投資運營方面,金科圍繞智慧科技、智能制造和大健康等國家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已進入重慶、四川、湖南、山東、山西、陜西等8省份11個城市,其中2019年新進駐城市6個,累計開發運營管理項目19個,面積超900萬平方米,投資撬動效應較為明顯,可持續發展后勁充足。打造了以重慶兩江健康科技城、成都青羊總部基地、山西智慧科技城、長沙科技新城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標桿項目。
?
2019年4月,金科與成都置信集團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發布金科置信新品牌,深耕文旅、康養等領域;同年8月份又戰略攜手澳洲威秀集團,引入國際超級文旅IP。據了解,關于文旅的三條產品線已研發完畢,示范項目落地在即。
?
弘陽 千億戰略推遲,今年目標750億
?
◎ 記者 孫婉秋
?
3月26日中午,弘陽地產(01996)集團(下稱“弘陽”)召開了2019年度業績公布媒體電話會。
?
出席的高管陣容和中期業績會大致相同,唯一的新增在于聯席總裁袁春。這位營銷背景的明星經理人去年底正式加盟弘陽地產,袁春的到來一度被外界視作接棒“2020千億戰略”,這一戰略是老板曾煥沙上市前對弘陽提出的既定目標。
?
不過,執行董事、總裁何捷在業績會上宣布“今年預計推出貨值達1100億元以上,銷售目標定為750億”,這意味著,在2020到來之時,弘陽降速,千億目標再推遲。
?
毛利率下滑6.1個百分點
?
年報顯示,2019年,弘陽合約銷售金額達651.5億元,同比上升37.6%。合約銷售面積由2018年的352.8萬平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490.5萬平方米,漲幅39%。合約銷售額覆蓋近40個城市,從區域分布來看,弘陽試圖擺脫對大本營江蘇的依賴,2019年,全國其他重點城市的比重由7%提升至18%,江蘇市場占比下降10%,但73%的高位依然存在改善空間。
?
期間,弘陽實現營業收入151.69億元,較2018年增加64.2%。商業經營及酒店經營收入上升14%至4.51億元。弘陽一直強調堅持“地產+商業”發展策略,不久前更是挖來萬達商管第2號人物沈嘉穎出任弘陽商業總裁,但從數據來看,雙輪驅動發展戰略下,這兩項業務對集團的貢獻依然存在較大懸殊。151.7億元的營收中,地產開發貢獻147.18億元,占比超97%;商業運營業務4.11億元,占比2.7%。截至報告期末,已有4座弘陽廣場開業,還有11座弘陽廣場正在籌備,覆蓋合肥、衡陽、揚州等地。
?
盈利方面,報告期內,弘陽的毛利潤為38.13億元,凈利潤為16.3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1%和23.6%,但期間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卻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其中,毛利率降低6.1個百分點至25.1%,凈利潤率也較去年同期的14.3%下降至10.8%。對于這一增收不增利的現象,首席財務官申廣平表示主要源于結轉收入結構,其解釋稱,“主要是交付項目和交付城市不一定,有些高毛利的項目今年沒有結轉,而部分毛利相對低的項目做了結轉。”此外,行業下行和政府限價對于毛利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
談及改善措施,申廣平表示主要有兩點,一是公司現在商業和地產聯動取地的模式已經成熟,有助于低成本獲取土地;二是產品溢價和降本增效。
?
45%-50%回款用于拿地
?
2019年,弘陽試圖拓展多元化拿地方式,收并購及底價拿地占比29%。全年共斬獲57副地塊,取得計容面積693萬平方米。
?
截至報告期末,弘陽土地儲備總建筑面積約為1693萬平方米,較2018年增加29.4%。按區域來看,58%土儲位于江蘇,除江蘇外的長三角區域有25%,全國其他重點城市占比17%。
?
2019年末,弘陽已竣工物業521579平方米,持做投資的可租用面積702502平方米,開發中物業15707915平方米。
?
負債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弘陽地產凈負債率70.4%;現金168.4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35.2%;短期借款占比較2018年末下降7個百分點。由于此前發行的多筆美元債利率較高,弘陽集團支銷的融資成本約為6.34億元,同比增加27%。
?
何捷在會上稱,短期的疫情沖擊不會改變,但同樣不改變中長期經濟未來的趨勢,房地產政策邊界寬松是可期的。對于市場關注的千億戰略,其表示,2020年,弘陽可供貨源在1100億以上,銷售目標750億元,同比增長15%。
?
袁春補充道,疫情對一季度影響較大,全年來看相對平穩。“弘陽1月底的時候已經在做現金流壓力測試,2月啟動線上銷售,主要對客戶引流和意向客戶鎖定,目前來看轉化率非常高,可以達到50%-60%,這部分認購將在3、4月份進入公司業績。”袁春稱,弘陽回款的45%-50%將用于投資拿地,有信心完成全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