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以“中國房地產的前世今生”為主題的論壇在僑城一號舉行,原深圳市房管局局長、深圳土地第一拍拍賣者廖永鑒,原深房總經理、深圳土地第一拍揭牌人駱錦星以及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等參加了活動。
?
陳勁松:深圳應給年輕人創造一
?
??9月10日,以“中國房地產的前世今生”為主題的論壇在僑城一號舉行,原深圳市房管局局長、深圳土地第一拍拍賣者廖永鑒,原深房總經理、深圳土地第一拍揭牌人駱錦星以及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等參加了活動,論壇上,兩位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回憶了當年和土地第一拍有關的敢想敢做敢闖甚至敢“違規”的故事(1987,他525萬拿下深圳土地第一拍,現在只夠買套房),陳勁松則指出,深圳要建成具備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需要現有領導和當年的這些先行者一樣,敢于創新,走出自己的道路,他更是給深圳房地產的深圳模式提出了三條建議,認為要為年輕人給出更多留下來的希望。
?
??1
?
??中國房子過剩但深圳不多
?
??論壇上,廖永鑒和駱錦星都談到了深圳土地第一拍,當年1987年第一拍打造的首個商品房,銷售時候均價是1600元/平。反觀現在的深圳,核心區動不動就是10萬元/平起。對于這個價格的增長,陳勁松認為,從全世界房地產的發展來比較,并不只有深圳是這樣的,世界級的大灣區里,東京更夸張,東京在二戰后的情況糟糕透頂,起步的房價才500多/平,而且經過很長時間才慢慢恢復,70、80年開始瘋漲,1990年之前,房價已經漲到大概60多萬元/平。
?
??“只花了20多年的時間,東京房價翻了差不多一百倍,后來日本房價泡沫,1990年開始跌,跌到現在它還是深圳的三倍。”陳勁松又補充說,自己是拿同樣地段的同類型豪宅來進行比較的,不是針對全部的均價,所以他認為如果用東京來作為參照物,未來深圳是整個大灣區的龍頭城市,又是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未來深圳會比東京更有競爭力,有更便利的條件更多的高科技產業,這樣看,深圳房價并沒有泡沫。
?
??但就全國來說,陳勁松認為全國的房價不好一概而論,根本的原因是結構性失衡。中國的新房面積已經夠多,他說中國全部的新房能裝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城市化的水平,也就是說能裝下60%的人口,所以現在的情況是房子蓋多了,蓋多的原因是有些地方根本不該蓋,例如鶴崗,房子蓋多了房價跌是很正常的,真正應該多蓋是深圳和東莞這樣的地方。
?
??2
?
??不能突破條條框框是寫字樓最大的問題
?
??談到寫字樓市場的時候,陳勁松表示,寫字樓市場今年不好,不只是深圳,北京、上海都不好。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把寫字樓限制死了,在東京街頭隨便拍個照片,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霓虹燈廣告牌,一棟辦公樓,它可能幼兒園在十五六層,餐廳在20多層,上面還有酒店,下面還有Mini倉等等。“東京的寫字樓空置率長期在5%以內,太厲害了,我們空置率那么高,大部分是瞎管造成的,我們用太多的條條框框把寫字樓限制死了,例如很多功能,消防都無法過關,消防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不是人民為消防服務。”陳勁松認為。
?
??“未來,以深港為龍頭的粵港澳大灣區肯定要超過東京和紐約,紐約核心區住宅比例絕對超過50%,深圳目前還太少,這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不漲都不可能。”陳勁松表示,深圳要做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最考驗的關鍵就是能否突破現有的條條框框,就如現在的房價,整個市場不能漲不能跌,這還能叫市場嗎?“今天,改革開放的先行者都在這里,現在的管理者要學習。”陳勁松表示。
?
??3
?
??深圳年輕人望房興嘆也是限制太多
?
??在當日的論壇上,主要嘉賓廖永鑒和駱錦星都是深圳土地制度改革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做出了很多和當時制度沖突的事情,卻也因此推動了深圳城市的發展,從而讓早期中國的房地產發展出現一種模式叫深圳模式,深圳當年曾是全國房地產的樣板房。
?
??陳勁松認為,所謂的深圳模式,其實就是在制度上突破條條框框,這種創新和突破應該就像在深圳人血液里一樣自然,以前的前輩帶了好頭,未來應該繼續不念既往,一路向前。現在年輕人望房興嘆,原因是太多限制了,年輕人和城市沒有關聯,年輕人就沒希望,深圳就沒有希望,政府應該進行制度的創新。
?
??對于如何繼續保持房地產的深圳模式,他給出了三個建議:
?
??1、深圳和臨深價差大,主要原因是交通不行,應該盡快改變現狀。世聯行研究過東京大灣區,東京和周邊的房價比,沒有深圳和臨深房價差距那遠,深圳是核心區房價太高,臨深房價太低,主要原因就是交通太差。深圳現有的11條線地鐵線全部加起來,里程只有東京地鐵線里程的零頭,而且高峰期班次很少,這樣的交通狀況下,臨深置業、深圳工作不現實,短期深圳的房價還會有壓力。
?
??2、把租購并舉再往前走一步,租金抵月供,給年輕人創造一種新的產權模式。深圳應該像當年一樣,在不沖擊現有商品房市場的情況下,在租購并舉上更進一步,讓年輕人有希望。深圳政府干保障房干了不少,應該再突破。
?
??3、讓建筑追隨功能,物業賦能產業,形式追隨功能,突破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