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央行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分城施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強化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這是央行年度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強化對房地產金融的宏觀審慎管理。出于對系統性風險、金融危機的高度警惕、防范和預見,管理層已在前瞻性布局了。
?隨著金融體系的杠桿性、關聯性和復雜性不斷提升,金融周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經濟周期運行,金融內在不穩定性、脆弱性所帶來的風險也相應增大。因此,針對宏觀經濟和總需求管理,側重于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穩定的貨幣政策管理框架,針對單個金融機構的微觀審慎監管(比如資本充足率),很難避免個體行為理性卻導致集體行為非理性(或稱“合成謬誤”),很難把控因金融業順周期、非理性行為和“羊群效應”等而導致的金融風險。個人或機構通過加杠桿或去杠桿的逐利、避險行為,是金融業順周期、非理性行為和“羊群效應”的總根源,也是金融業喪失自動調節供求的功能,產生自我強化式的正反饋機制,導致從風險積累到危機爆發的總根源。因此,以控制杠桿總水平、控制流入資金規模來防范資產價格波動,是宏觀審慎政策最主要的內容。央行去年11月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明確宏觀審慎政策錨定的經濟指標——廣義信貸和房地產價格,指出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區別在于,貨幣政策以CPI為錨以熨平經濟周期,而宏觀審慎政策則以廣義信貸和房地產價格為錨以熨平金融周期。
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我國住戶貸款余額40.45萬億,同比增長21.4%,全年增加7.1萬億元,同比多增8010億元。有媒體計算,若加上4.5萬億公積金貸款,5萬億左右的民間或互聯網借貸,我國居民家庭杠桿率(債務余額/GDP)超過60%,而10年前這一比例不到15%。居民在房地產過度加杠桿,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2016年10月新一輪樓市調控以來,盡管銀行開發貸款投放集中在百強房企和地方龍頭,但銀行資金借助銀信、銀保、銀證合作的影子通道,以理財、資管、同業等形式變相進入樓市。這就是2017年M2增速降至8.2%的歷史低位,而社會融資總規模卻保持12%至13%增速的原因所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盡管開發貸款緊縮,但在去年的開發商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累計同比增速卻從去年2月的-17.2%逆轉為12月的3.5%。上述資金以私募、集合理財、資管等形式,違規進入房地產項目開發。因此,傳統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已無法控制房地產杠桿率,以及杠桿率和資產價格交互形成的金融順周期、系統性風險積累。基于此,央行創造性地提出了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首先是完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如打破一刀切上調基準利率,基于各地樓市溫度不一,差異化選擇利率浮動幅度;其次是管住資金投放,把好資金總閘口,控制房地產敞口整體杠桿率;最后是調整投入房地產的資金結構。
今年,隨著雙支柱調控框架的確立,防范金融風險上升為國家經濟工作三大攻堅戰之首,加上各大城市房價正處在歷史高位,貨幣政策在房地產市場必然會明顯緊縮。近期,各地首套房貸利率繼續上升,新年后未釋放房貸新額度等,已顯示出貨幣政策在加速收緊的跡象。只是,由于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目標和工具并不一致、缺乏充分協調的政策搭配,對政策效果可能產生抑制作用。
就此而言,宏觀審慎政策還要有對沖作用,基于前瞻性判斷或考慮,通過結構性調整資金投放,應能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過度下滑,如央行實施的差別存款準備金、定向降準,支持“三農”、“小微”政策等。就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來說,此次央行工作會議提出,積極支持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持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這也就是說,商品房領域資金投放將減少,租賃市場、住房保障、棚改等領域資金投放將增加,這是在通過供給側改革改善金融效率。結構調整和對沖,不僅降低杠桿率,延緩資產價格順的周期循環,還能控制住風險的積累和傳染,進而實現維護金融穩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