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部分一線城市疏解人口和房市限購信號明確的同時,一些重點省會城市的戶口變得更有“分量”,寬松的戶籍政策成為這些城市搶奪人才的政策砝碼。
一條武漢本地新聞引起了坊間的注意:“今年武漢有約10.3萬名小學新生入學,是8年內入學人數最多的一年。”這意味著武漢的年輕人在增加。
戶口政策也為年輕人落戶提供利好。5月22日,武漢“戶籍新政”實施,18項戶口遷移政策調整。早在2014年,武漢市即提出了“全國省會城市最寬松落戶政策”的口號。
西安、長沙、鄭州等地近期也均推出了寬松的省會落戶政策。從2014年全國戶籍制度改革開始以來,多地已經主動落實“差異化落戶政策”,希望通過戶籍改革與吸引人才相結合,調整戶籍人口的結構。
截止到2017年,多地戶改政策相繼落實,以武漢為例,落戶政策在不斷放寬。在2017年部分一線城市疏解人口和房市信號明確的同時,這些重點省會城市的戶口變得更有“分量”,寬松的戶籍政策成為這些城市搶奪人才的政策砝碼。
部分城市落戶政策放寬
“一個戶口指標5萬,你還要么?”5月23日,武漢某房地產中介告訴從北京回武漢創業的鄧方(化名)。
2017年上半年,他一直在看房子,因為沒有武漢戶口,也沒有繳足兩年社保,鄧方目前沒有購房資格。對于向他推銷戶口的各路人士,他動了心,但又擔心被騙。
5月22日,武漢市公安局實施新的戶籍遷移政策,進一步對各類人才落戶武漢敞開大門。武漢提出“降低招才攬仕門檻”,調整和完善了18項戶口遷移政策。
其中新規明確降低了大學畢業生的落戶門檻:畢業3年內在武漢就業創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無須買房,只需提交相關材料,即可申請落戶;博士、碩士人員則可直接落戶。
鄧方因此拒絕了“5萬弄戶口”的中介。
武漢官方表示,戶改主要是為了服務經濟發展,廣攬創新創業人才,合理引導人口轉移。武漢制定了“控制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適度放開開發區和新城區落戶限制”的基本原則。
2017年4月15日,武漢啟動了高校畢業生落戶新政策,一個月時間,武漢市共受理4100余人,其中已辦理落戶1600余人。通過窗口、網絡和電話進行政策咨詢的高達6.5萬余人次。
留人才和搶人才
最新的戶籍新政,是武漢在“留住百萬大學生”人才戰略指導下發布的。
2017年2月,武漢正式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3月,武漢推出專項政策解決留漢大學生住房難問題;5月,再次出臺《戶口遷移辦理工作規定》,大學生落戶武漢幾乎“零門檻”。
2017年4月,武漢正式成立“招才局”,將招才引智列為“一把手工程”,并聘請陳東升、雷軍等16位知名企業家為“招才顧問”和“招才大使”。
武漢一直有大學之城的稱號,長期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人才來源地。另一個跟武漢類似的高校聚集的省會城市西安,也在今年初對部分戶籍準入條件做出重大調整,具體可概括為“三放四降”。
“三放”就是放開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的落戶限制、放寬設立單位集體戶口條件、放寬對“用人單位”的概念界定;“四降”就是降低技能人才落戶條件、降低投資納稅落戶條件、降低買房入戶條件、降低長期在西安市區就業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員的社保繳費年限。
南京也在4月發布《人才安居辦法》,出臺住房新政,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此外,廣東東莞、珠海等地都發布了類似“搶人”政策。
這些城市留才引才的政策包括提供公租房、放寬戶籍政策等。除了留住大學生,很多城市還在全球攬才,特別是吸引部分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外溢的、愿意回到這些重點城市創業、工作的人士。
吸引人才政策的效果較為顯著。2009年至2016年間的統計年鑒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武漢凈流入人口快速增長,從2009年的74.45萬人增至2016年242.78萬人。2016年凈流入人口約為2009年的3倍余。
宜居和發展潛力因素
受關注
這些留下的大學生,以及從一線城市回流的人才,其生活狀態如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多名從一線城市回到武漢的年輕互聯網行業人士,他們反饋最大的問題是“不好找到合適的崗位,其次是工資較低”,但是也并不想回到一線城市。
一份由某互聯網招聘平臺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15年在武漢進行招聘的互聯網公司數量為1051家,而北京有16200家。2015年進行招聘的互聯網公司數量的城市排名中,武漢排名全國第七,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之后,和南京基本持平。
報告選取了產品、運營、設計師、Java工程師和安卓工程師五個崗位,對比北京和武漢。可以看出,武漢互聯網行業主要職位薪資都遠遠低于北京,以安卓工程師為例,北京的平均薪資幾乎是武漢的兩倍。
剛從北京回武漢一個月的某985高校畢業生張海(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在北京做互聯網運營崗位,眼看戶口和買房無望,想著回武漢早日安家置業,但現在卻處于失業狀態。
此前張海找了一份武漢本土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工作,最近公司已發不出工資。現在他準備考慮投簡歷競聘當地一家央企的行政類崗位。
另一位回武漢工作3年的武大畢業生王君(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從北京中關村某互聯網公司回武漢,現在一家武漢本地的國企做宣傳工作。
王君說,他現在的單位跟之前的互聯網公司完全是不同氣質。二線城市的工作機會仍然集中在國企、央企,武漢的民營企業待遇高的不多,央企福利工資待遇好一些。
“地方小互聯網公司 坑多 ,而且工資低。”張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們都表露,曾有再回北京的想法。“但不敢回,不想再漂了。”王君說,他已經在武漢買房,這里更適合生活,另外他看好武漢未來的發展潛力,武漢的互聯網科技產業發展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