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放大招,北京房價還堅挺嗎?
【環宇雜談】
這次不一樣了,供地計劃不僅要向社會公開,而且住建和國土部要聯合督導。
李宇嘉
18天10道令箭發出之后,北京樓市有了冷卻的寒意,中介店鋪訪客量大減,購房者也不再火燒眉毛似地“搶房”。不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和以往所有的調控一樣,此輪調控盡管“多箭齊發”,特別是祭出“限售”、不予登記等不惜冷凍需求的利器,但仍未擺脫需求側搏殺的范疇。
這次或許不一樣,被住建部評為“調控典范”,并在全國掀起學習“北京經驗”后,北京樓市調控的第11道令箭發向了供給端。4月7日,北京市通過《北京新聞》釋放了未來5年的供地計劃。或許,業內對北京供地計劃見怪不怪,因為自2012年以來的5年,北京鮮有完成供地計劃的,2016年北京供地計劃完成率甚至只有21%。券商計算,近8年商品住房累計供給缺口2390萬平方米。
對此,上層很清楚。4月6日,住建部和國土部放大招,2017年6月前,各城市要編制宅地供應中期(2017-2021年)規劃和三年(2017-2019年)滾動計劃,并向社會公布。同時,以量化的庫存消化周期,確立“五類”(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和減少直至暫停)調控目標,督導供地計劃編制和實施。庫存小于12個月的,要增加供地,低于6個月的加快供地節奏。
原來,各大城市編制的供地計劃,僅僅是一個彈性目標。在執行的過程中,因為土地平整、拆遷補償、產權不清等等主客觀因素,即便完成不了,也沒有太大關系。2015年,國土部要求,大城市供地重點要轉向“存量盤活”。問題是,存量土地在權屬、功能、配套上的問題更多。于是,完不成計劃似乎更成了鐵板釘釘的事了。2012年以來,一線城市住宅用地供應年度計劃完成率不足60%。
久而久之,市場和研究機構就不會太拿供地計劃當回事。但這次不一樣了,供地計劃不僅要向社會公開,而且住建和國土部要聯合督導。也就是說,這是政治任務,目標必須要達成。兩部委4月6日放大招后,北京的5年住宅供地計劃4月7日就出來了,可謂神速。根據計劃,2017年宅地供應1200公頃,比此前披露的計劃翻了一倍,與2016年的計劃規模差不多。
當然,逼仄的空間內,北京等大城市供地彈性很低,多投放幾宗宅地,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不啻為杯水車薪。而且,在現有的經濟金融框架下,供地還會引發眾開發商“搶食”,誕生“地王”或高價地后,還面臨被上層問責的風險。近期,廣州集中投放9宗土地,在大城市中算是大規模供地了,但也無法避免創造全市和區域“單價地王”的結局,近期北京大興供地也觸及了地價“高限”。
看來,北京完成2017年的供地計劃沒有問題,但若要避免“地王”、高地價,還要讓供地做到“放量”,徹底扭轉預期。這一次,北京不僅一次性地披露了未來5年的供地規模,還發出了一條突破性的政策,即明確將集體建設用地納入供地計劃,數量達1000公頃,占總計劃供地量的六分之一。此前,雖然從2012開始,北京試點集體建設用地建公租房,但多年來僅有零星試點,未能擴大。
供地觸角伸向集體建設用地,意在實現“放量”,這個口子一旦打開,供地潛力不可估量。2015年6月,國土部發文,調減京津滬耕地保有量,北京從21.47萬公頃調減至11.07萬公頃,調減幅度達50%。看來,蓄水池水已滿,就等開閘口。另外,兩部委文件鼓勵開發企業參與工業廠房改造,完善配套設施后改造成租賃住房。要知道,“工改住”的口子此前很嚴實,現在也開了口子。據悉,近日央企已開始要往雄安搬遷了,騰出來的地該有多大規模呢?而且,中長期還有雄安這個副中心要分流北京的住房需求。這樣來看,帝都高不可破的房價還會堅挺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