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誤以為,搶到了學區房就把孩子放進了“成龍成鳳”的保險箱,這看上去很苦也很拼,卻是一種“昂貴的偷懶”。
最近,關于學區房的新聞再次火爆。數據顯示,南京上個月70%的學區房價格環比上漲,此前已經連續上漲13個月;濟南勝利大街一處老舊學區房,報價也到了4.8萬/平米……
一般來說,房產位于不同區域因而價格有所差異這很正常,毗鄰海景的住宅就比看不到大海的要貴;地鐵沿線的公寓也比遠離地鐵的升值快,這些現象都無可厚非。但是,學區房卻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現象。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涉及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學區房=好教育”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被現實、傳言、影視劇所強化,甚至可以稱之為一種“教育迷信”。
事實上,一個學生能成為怎樣的人才,取決于三個因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學生自身特質。名校集中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了優秀的生源,當然容易形成教育行業的“馬太效應”。但僅憑“名?!币粋€因素,還不足以構成“好教育”。公立名校固然不錯,但遠沒到非它不可的地步。
就像有些論者提出的那樣,最好的學區房,其實是你家的書房。就拿金庸來說,小時候住在海寧縣袁花鎮上,這里哪有什么學區房。他讀的小學,是袁花鎮小學,相當于現在的鄉鎮中心小學。不過,金庸家里雖然不是學區房,但卻有三間書房。他父親動不動就送小金庸圖書做禮物,令他從小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有些人可能覺得金庸的故事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沒有可比性,但教育的核心問題并沒有變。
可再看看周圍,多少家庭雖然住的是學區房,家里卻連個像樣的書架都沒有;父母一年讀不了幾本書,每天不是忙著赴飯局就是牌局。不客氣地說,這樣的父母,搶學區房大多是為了搶一個“心安理得”,貌似搶到了學區房就把孩子放進了“成龍成鳳”的保險箱,看上去很苦也很拼,卻是一種“昂貴的偷懶”。殊不知,現代教育里,沒有固若金湯打造人才的保險箱——學區房辦不到,名校也辦不到。再退一步說,有些名校即使能培養出高考狀元,卻難以培養出大師。那種給孩子買上學區房、送進名校就萬事大吉的想法,很懶很過時。
所以家長們,醒醒吧,沒必要那么“喪心病狂”地搶購學區房,學區房≠好教育。特別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甚至可能被顛覆,還在貪戀學區房?從心理學角度看,真正合格的教育,并不是搶套房子,而是用心去陪伴、觀察與分享孩子的成長,培養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長處。誠如有學者所說,教育就是一個結果未知的實驗,每個人每種方法都可能搞砸,但是如果不用心,一定會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