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8年,受監測的中國50個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3.9,相比2017年的14.1下降1.4%。
??一直以來,房價收入比都是備受關注的一項數據。
??數據顯示,2018年,受監測的中國50個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3.9,相比2017年的14.1下降1.4%。這也是2014年房價收入比觸底之后,連續3年快速攀升后的首次回落。意味著,2017年,50城的居民在沒有其他消費情況下,平均要用14.1年的收入,才能買起一套房,2018年降到了13.9年。
??深圳以34.2的房價收入比,又一次當選最難買房城市。筆者翻閱2016年的數據,當時就有報道稱,《深圳房價收入比高達25.8,已出現短期泡沫》,但時隔2年后,這一數字上升了50%。
??大范圍平均的房價收入比意義不大
??房價收入比有兩個計算方法,一是套均總價/家庭可支配收入,二是(人均居住面積*均價)/家庭可支配收入。但不管如何,當房子分三六九等,收入也分三六九等時,收入和房價都被平均了,這個房價收入比,就像“收入被平均”一樣,對個體多半沒有太大意義。
??近年來,資產價格漲幅遠高于收入漲幅。言下之意,房產擁有的基尼系數,遠高于收入。所以,越大范圍的平均越沒意義。發布50城房價收入比的研究機構,2019年初還發布了《2018年全國房價收入比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房價收入比為8,由2017年的7.7小幅上升到8。
??這個房價收入比高不高呢?世界銀行1998年對96個地區統計顯示,家庭收入在999美元以下(最低收入戶)的國家,房價收入比平均數為13.2;家庭收入在3000美元-3999美元(中等收入戶)的國家(地區),房價收入比平均數為9。按世行標準,2018年中國房價收入比并不高。
??全國房價收入比不高,那是不是只有熱點城市高呢?或許。但越熱點的城市,收入差距越大、隱性收入越多。現在能統計到的,基本是工資收入,如果將資產(股權、租金和投資等)、經營收入算上,估計收入平均數會“上一個臺階”,房價收入比也低很多。
??此外,越熱點的城市,房子品類(也就是三六九等)也越多。比如京滬深,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有1000萬豪宅,也有200萬的“老破小”。結合商品住宅竣工數據,估算中國存量住房中,商品房占比僅40.7%,1999年以前修建的住房占41.4%。全部算在內,而不只考慮商品房,估計房價收入比會降低很多。再比如,如果將深圳1040萬套住房全部算在內,51%的城中村住房就會把均價拉得很低,房價收入比也會降低很多。
??房價收入比,應該這樣統計!
??熱點城市,收入分為三類,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房子也分為三類,90平米以上(或總價350萬以上),60-90平米(200-350萬),60平米以下(200萬以下),各算各的房價收入比。中等收入最有參考意義,取中位數275萬,3口之家年收入15萬,房價收入比在18倍左右。
??參考世界銀行的標準,這也高了!我們看看,上海市民買什么房?根據盧俊團隊的調研,2018年上海整體的房源供應里,有63%的房子總價在300萬以下。那么,位于中間位的房子總價就約在200萬一套。這些房子分布在哪里?就是市中心各個位置,面積不大,歲數很大的各種“老破小”。深圳的居民也在買“老破小”,350萬以下的占了一半,21%的人買250萬以下的房子。所以,如果覺得275萬的中位價房子也買不起,那就買個200萬的房子吧。雖然不太體面,但總歸“上車”了。
??“上車”還是很重要的,因為“上車”了你就跟上了城市發展的速度、分享到了城市的紅利。在“上車”的同時,好好工作,以后換大房子。未來,中國樓市告別各線城市普漲格局,走向價格大分化時代,核心城市與非核心城市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都市圈意味著“分層”,核心城市是第一圈層,外圍半徑30公里是第二圈層,更外圍就是第三圈層,房價也將依次遞減。沒買房的,先“上車”后“改善”。其實,房價收入比并不很高,但要想住上好房子,買上高房價收入比的房屋,就得好好賺錢。千萬不能被一味地抱怨或等待,延誤了置業良機。
??所以,在個體層面,討論高房價收入比沒有意義,不能望著800萬的房子,說房價收入比太高,而一味抱怨。正確的思路是,掂量自己的收入以及未來增長前景,收入低、長輩又不能貢獻幾個錢包,自己還沒有太多積蓄的,就買個“老破小”吧;相反,有一些積蓄、自己未來收入還不錯,父母也能資助,能探到多好的房子,就買吧!
??(來源:中新經緯)